
品读经典文献,感受阅读魅力。2023年3月20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宣传月系列活动的重要主题活动“人图领读者”(总第二十二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到的领读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段成荣教授,他领读的书目是其代表作《中国流动人口研究》。
段老师首先介绍了本书的研究主题——中国人口流动性的变化。段老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性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巨大转变。
随后,段老师按历史时期为读者们介绍了人口流动性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新中国早期人口的低流动性有其历史渊源,上可追溯至管仲的国家治理思想,该思想认为社会分层是不可变更的,人口的空间分布也是不可变更的。悠久的历史传统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流动的普遍排斥。段老师称这一类型的文化为“静”文化,并分析“静”文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为农业大国,中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其中土地资源的固化导致了土地资源所有者空间分布的固化。因此,在没有自然灾害、战乱的推动时,中国人口流动性极低。
段老师引证人户分离情况调查、留守儿童调查等人口统计数据,提出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口由“静”变为“动”。“人口流动参与度”作为人口流动情况的核心参照,其变化代表着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性提高,中国国情也相应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的转变。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段老师提出七点应对之策:第一,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口流动性增强的新趋势和规律性,并将其作为制定方针的出发点;第二,努力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政策弊端,为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第三,积极构建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适应人口迁移转变;第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心理和文化从“静”文化向“动”文化的转变;第五,构建面向家庭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第六,发挥人口迁移流动在各民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中的作用,助力民族互嵌格局的形成,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共同体意识铸牢;第七,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国际移民大规模到来的准备。
最后,段老师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面对全新人口境况时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多多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通过聆听段成荣老师的讲座,提升了对中国人口现状的认识,体会到了中国人口形势由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的巨大转变。读者们在现场积极回应,反响热烈。